院況簡介
1949年,伴隨著新中國的誕生,中國科學院成立。
作為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的綜合研究與發(fā)展中心,建院以來,中國科學院時刻牢記使命,與科學共進,與祖國同行,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己任,人才輩出,碩果累累,為我國科技進步、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和國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更多簡介 +
院領導集體
機構設置
創(chuàng)新單元
科技獎勵
科技期刊
工作動態(tài)/ 更多
工作動態(tài)/ 更多
文化副刊
中國科學院學部
中國科學院院部
語音播報
根系既能驅動土壤團聚體周轉(aggregate turnover),在團聚體的形成(formation)和破碎(breakdown)過程中調控土壤有機碳的穩(wěn)定和分解,也能驅動根系-土壤互作,產(chǎn)生根際激發(fā)效應(rhizosphere priming effect,RPE)。然而,受限于方法,二者間的機制性聯(lián)系目前仍停留在假說階段(即“團聚體周轉假說”),缺少直接實驗證據(jù)。
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tài)研究所地下生態(tài)過程組借助稀土氧化物標記和天然13C同位素示蹤技術,發(fā)現(xiàn)植物生長和種類顯著影響團聚體周轉速率,總體表現(xiàn)為團聚性增加(aggregation),即大團聚體(larger aggregates)形成大于破碎過程,物種間團聚體周轉速率的差異與細根屬性有關;植物種間根際激發(fā)效應的差異與團聚體周轉速率的差異趨于一致,意味著二者之間存在顯著正向關聯(lián)?;诖耍l(fā)展一個以團聚體周轉為核心的土壤有機碳動態(tài)變化框架——“key”模型,即根系加速的團聚體周轉引起的團聚體破碎過程可提高根際激發(fā)效應,同時,團聚體形成過程可固持根源碳,二者的平衡調控土壤碳的動態(tài)變化。該模型將為準確預測土壤有機碳動態(tài)提供理論參考。
相關研究成果以Rhizosphere priming is tightly associated with root-driven aggregate turnover為題,發(fā)表在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上。博士生王小紅和助理研究員陰黎明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員王朋為論文通訊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的支持。
以團聚體周轉為核心的土壤有機碳動態(tài)變化框架——“key”模型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wǎng)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wǎng)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wǎng)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