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創(chuàng)新策源地,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努力搶占科技制高點,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世界科技強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中國科學院建院70周年賀信中作出的“兩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jīng)濟主戰(zhàn)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實現(xiàn)科學技術跨越發(fā)展,率先建成國家創(chuàng)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國家高水平科技智庫,率先建設國際一流科研機構。

——中國科學院辦院方針

首頁 > 傳媒掃描

【光明網(wǎng)】國家天文臺科研團隊首度挑戰(zhàn)藍離散星傳統(tǒng)認知

2018-05-02 光明網(wǎng) 鄭然
【字體:

語音播報

  大麥云星團NGC2173的合成彩圖(使用哈勃空間望遠鏡紫外窄帶、綠光寬帶和紅光寬帶濾光片圖像)。因為濾光片匹配的限制,圖中的恒星普遍偏紅。中央的那些亮星許多就是藍色的藍離散星。(圖片來源:國家天文臺)

  NGC2173星團藍離散星的亮度-表面溫度的二維分布。每一個點代表一顆恒星或雙星,黑點是NGC2173的普通恒星。藍色和紅色圓點標出了兩條恒星帶上的藍離散星。藍色實線和虛線是理論模型預測的兩支藍離散星的位置。本文作者認為左邊的藍離散星帶代表了同時形成的一批藍離散星。(圖片來源:國家天文臺)

  記者從國家天文臺獲悉,鄧李才研究員領導的科研團隊,在大麥哲倫星云的一個年輕星團NGC2173中首次發(fā)現(xiàn)處于赫羅圖上規(guī)則的兩個藍離散星序列,該成果于3月21日發(fā)表在《天體物理學報》上?!蹲匀弧冯s志天文子刊于5月1日刊登對該工作專門的評述文章表示,這一工作挑戰(zhàn)了對藍離散星形成機制及動力學環(huán)境的傳統(tǒng)認知。

  來自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的李程遠博士稱,“對于普通的星團,它們的藍離散星無論是形成于恒星之間的碰撞還是雙星的合并,其形成時間都是大抵隨機的過程,因此藍離散星在星團中往往具有不同的年齡。”

  恒星的形成需要氣體,在星團中由于大量的氣體會在星團形成早期被耗散掉,星團一直以來被認為不能形成新的恒星,只有恒星之間的碰撞或者并合有可能為年老的恒星補充燃燒物質(zhì),使得它們看起來比其余的恒星更加年輕。通過碰撞或者并合形成的這些恒星被稱作“藍離散星”,它們的名字來源于它們與絕大部分恒星相比截然不同的演化過程,這使得它們游離在理論預言的演化軌跡之外。

  天文學家通過研究恒星的亮度和表面溫度來確定他們的形成年齡。將藍離散星畫在這樣一副亮度和表面溫度的二維圖上,隨機形成的藍離散星不具有任何典型的分布,它們僅僅隨機地分布在某個特定的區(qū)域內(nèi)。

  出人意料!觀測結果挑戰(zhàn)藍離散星形成傳統(tǒng)認知

  然而,如果它們是在某一時間點突然形成的,它們在圖中會分布成一條狹窄的恒星帶。對NGC2173的藍離散星,鄧李才研究員和他領導的團隊發(fā)現(xiàn)它們形成了兩條顯著分離的恒星帶。

  這并非第一次天文學家們發(fā)現(xiàn)藍離散星能夠在亮度和表面溫度之間存在特殊的分布關系,在此之前,已經(jīng)有三個銀河系的球狀星團被發(fā)現(xiàn)有同樣的藍離散星分布,這些球狀星團年齡都在100億年以上。而這一工作,是首次在年齡僅10億年的星團中發(fā)現(xiàn)藍離散星具有同樣的分布。

  “過去天文學家們認為,藍離散星同時形成是由于星團經(jīng)歷了災難性的‘核坍塌’事件。當核坍塌發(fā)生時,絕大部分恒星突然同時落向星團中心,造成星團會在中心極小的范圍內(nèi)包含大量的恒星,可想而知,恒星會在核坍塌時頻繁的發(fā)生碰撞,從而突然間在星團中產(chǎn)生大量的藍離散星?!编嚴畈叛芯繂T介紹說。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通過研究NGC2173恒星密度的空間分布,這一團隊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星團曾經(jīng)發(fā)生過核坍塌的痕跡。“這個星團的核心看起來非常普通,恒星的分布非常均勻,實際上,它們包含的恒星密度甚至遠遠低于銀河系的球狀星團”,李程遠博士表示。

  “對天文學界來說,這一觀測結果是完全出人意料的”,《天體物理雜志》的審稿人評述說,“一直以來,天文學家們認為只有核坍塌才能讓藍離散星的亮度核表面溫度分布在兩條狹窄的恒星帶上。很顯然,這一工作直接挑戰(zhàn)了這一觀點?!?/p>

  在5月1日出版的《自然》雜志天文子刊中,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的艾莉森.西爾斯教授對這一工作撰寫了專門的評述文章,西爾斯教授說“這一工作挑戰(zhàn)了我們對藍離散星的傳統(tǒng)認知。我們每一次深入研究星團和它們的恒星,我們總是會發(fā)現(xiàn)更多令人驚奇的現(xiàn)象”。

打印 責任編輯:侯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wǎng)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email protected]

  •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wǎng)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email protected]

  •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wǎng)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