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創(chuàng)新策源地,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努力搶占科技制高點,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世界科技強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中國科學院建院70周年賀信中作出的“兩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zhàn)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實現科學技術跨越發(fā)展,率先建成國家創(chuàng)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國家高水平科技智庫,率先建設國際一流科研機構。

——中國科學院辦院方針

首頁 > 傳媒掃描

【光明日報】“掰開”一層又一層黃土……

2024-06-15 光明日報 陳海波
【字體:

語音播報

“馬蘭黃土下面是什么黃土?”

“第一層有多厚?什么顏色?層析怎么樣?”

“跟上面的黃土、下面的黃土比較如何?里面有什么化石?結構怎么樣?”

問題越來越多,也越來越細。而且,還在繼續(xù):那么,第二層呢?第三層、第四層、第五層……

這是1961年,中國現代地質學開拓者李四光的一連串發(fā)問,此時,他已年過七旬;被提問的,是地質學界新星,44歲的劉東生。

為什么而問?為了一篇論文——《中國的黃土》。

跨越半個多世紀,這篇論文的手稿照片,出現在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張佳靜的課堂上。張佳靜把手稿照片放大,臺下學生的眼睛也瞪得更大——格子紙上字跡工整,首頁有一段致謝語以及多個人名。第一個名字,就是李四光。

論文,是劉東生為1961年在波蘭華沙舉行的第六屆國際第四紀研究聯合會準備的,他要參會做學術報告。第四紀是地球演化歷史上距今最近的地質時期,黃土是研究地球環(huán)境變化的重要載體。論文寫完后,劉東生找到李四光,請這位學術泰斗提提意見。于是,便有了上面的發(fā)問。

“你跑了多少地方?”李四光繼續(xù)問。

這個問題,不太容易以數字作答。20世紀50年代,劉東生帶領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第四紀研究室的同事們,開展了中國首次大規(guī)模黃土高原地質調查。從山西太行山、呂梁山,穿過陜甘交界的子午嶺,到達甘肅臨洮和寧夏固原;從內蒙古的大青山麓,到陜西的秦嶺北坡……他們踏遍山山峁峁,行程上千公里,吃住在野外,完成了從東到西、從南到北10條黃土大剖面的調查。

彼時,國內外學界對于黃土的成因已爭論了100多年,“風成說”“水成說”等說法眾說紛紜。劉東生不相信任何一種說法,只相信腳下的黃土。他和團隊成員根據這次調查的一手資料和樣品分析,首次建立了對黃土高原的三維立體認識,并提出了后來被學界廣為接受的“新風成說”:把風成沉積作用從黃土高原頂部黃土層,拓展到整個黃土序列,并把過去只強調搬運過程的風成作用,擴展到物源—搬運—沉積—沉積后變化這一完整過程。在這篇論文里,他分析了黃土的分布、顆粒等情況,以及黃土與氣候變化的關系。

當劉東生把黃土高原一層一層地向李四光“掰開”時,這位老科學家的記憶或許也被打開——早在20世紀20年代,李四光跋山涉水,在太行山麓和大同盆地發(fā)現冰川遺跡,推翻國際學界“中國不存在第四紀冰川”的論斷。后來,他的考察足跡又遍及貴州高原、川東、鄂西、湘西、桂北……

實地考察是地質學科的特色,也使地質學家鑄造出一種品質——踏實研究,嚴謹治學。李四光如此,劉東生亦如此。

有了這樣的考察,以及多年的地質學積累,李四光才放心與劉東生開始討論:從論文框架,到遣詞造句,事無巨細。為了某一個黃土地層的命名,甚至要討論一天。這樣的討論,有時候在辦公室,有時候在散步的路上。

幾輪討論后,論文重新清晰起來。劉東生據此完成學術報告。“反應很好,大家的這一工作在國際上得到了承認?!焙髞肀蛔u為中國“黃土之父”的劉東生晚年回憶,輕描淡寫。事實上,會場里的氣氛熱烈而激動——與會者被翔實的第一手調查資料和嚴謹的研究分析折服。

這種折服,60多年后也出現在張佳靜的課堂上——當她講起這些往事時,學生們肅然起敬?!耙黄撐谋澈螅沁@么扎實的調查研究和討論修改,我們以后做論文也得更踏實些!”一位學生感嘆。

還有更讓人敬佩的,劉東生老而彌堅。74歲他赴南極進行一個月的科學考察,79歲他登上北極斯瓦巴德島的一座冰川,86歲他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87歲他進入羅布泊無人區(qū)考察。

“我喜歡實地踏訪。為了掌握更多情況,便于與同行交流?!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劉東生,對腳下的土地,永遠飽含敬畏與謙遜。


一步一個腳印,走得更穩(wěn)

我在中國科學院大學開設科學通史課程,會側重分析科學家在科學發(fā)展歷程中的作用??茖W的發(fā)展歷史,也是科學家創(chuàng)造的歷史。我經常給學生們講一些科學家的故事,劉東生院士就是其中之一。

劉東生基于自己多年的野外調查資料和研究心得,撰寫了《中國的黃土》初稿,并和李四光等人討論后,進行了多次修改。他用豐富翔實的數據、圖文并茂的內容和邏輯清晰的講解,征服了國際學術會議上的所有聽眾。

我在整理劉東生的學術文稿時,還看到過他一篇文章的7次修改稿。我用這些手稿照片向學生們展示老一輩科學家嚴謹治學的傳統(tǒng)。他們一下子就覺得與這些科學家離得更近了:再有名的科學家的論文也不是一次定稿,而是改了好多次,經過很多輪打磨。

像劉東生這樣的科學家,還有很多。他們的故事,可以感染和激勵更多年輕人走上科研之路。做研究,需要腳踏實地,心存敬畏。這樣才能更加嚴謹地對待自己的工作,更加謙遜地對待別人的意見,一步一個腳印,走得更穩(wěn)。(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張佳靜)

(原載于《光明日報》 2024-06-15?01版)

打印 責任編輯:侯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email protected]

  •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email protected]

  •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