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播報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希望百年之后的國際語言交流中,華語將會獲得重要的發(fā)言權”,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汪品先2月27日在上海媒體撰文,漫談在“高大上”的科技界,漢語會否被排擠在科學之外?
國內(nèi)學者最新的科研成果用英語發(fā)表、大學理工科教學日益青睞英語、中國各地高級商場的英文招牌和廣告越來越多……發(fā)生在學界和社會的種種現(xiàn)象,讓年逾八旬的汪品先感到憂心。他告訴記者,通過漢語,能了解中國文化,進而去思考如何使得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揚光大,保持自己的特色。
21世紀以來,中國研究成果的水平顯著提升,部分研究工作已達到或逼近“深加工”的高度。與此相對的是,國際學術界越來越重視利用漢語學術界成果了解中國人的世界觀,如何構建中國獨立的且能與國際學術界對話的學術話語體系頗受關注。
盡管中國如今擁有世界第二的SCI論文數(shù),但汪品先認為,這決不可以解釋為科學研究與中國經(jīng)濟一樣,也已經(jīng)高踞國際前列,“物質(zhì)產(chǎn)品的媒介是貨幣,交換智力產(chǎn)品的媒介就是語言。如果我們在用美元擴大國際貿(mào)易的同時,也在積極推進用人民幣結(jié)算,那么在用英文加強國際交流的同時,是不是也應當考慮將漢語用作交流語言?”
“打造漢語為載體的國際學術交流平臺,有相當廣闊的空間”,汪品先心里有一本賬:國際頂級學報上有不少華人名字,以國外單位署名發(fā)表文章,完全可以請他們進來用中文交流。近年來不少專業(yè)都以不同形式和規(guī)模開展?jié)h語的高層次學術交流會,收到了良好效果,“用漢語直接交流特別有利于學科交叉,有利于新興方向的引入,有利于青年學者視野的開拓”。
郭禮和是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細胞研究所研究員。盡管英語作為國際科技交流主要語言的地位在很長時間內(nèi)難以改變,但他亦認為漢語也有可能成為科技交流的通用文字語言?!翱梢圆扇∫恍┻m當措施,如國內(nèi)開國際科技學術會議鼓勵用雙語,鼓勵用中文發(fā)表科技論文(附英文摘要),足夠重視中文科技期刊,同時對科技論文的評價不要過于依賴SCI因子等,漢語有可能成為國際科技交流主要文字語言之一”。
“如果你真想從事科學研究,那除了學好英文外別無選擇”,汪品先所期待的是,年輕學人成為具有雙語能力、擁有東西方雙重文化底蘊的人,通過科學去促進華夏振興。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wǎng)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wǎng)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wǎng)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